1951年美国人Sommer(图3 左)发明了光阴极处理工艺,通过使一层Sb和Na、K、Cs 发生反应,制造了多碱光阴极。这种光阴极在紫外到850nm的宽光谱范围内都具有比较高的灵敏度,被用在分光光度计和生物与基因相关领域的荧光测量上。
双碱阴极是由Sb和K、Cs反应制造出来的,在400nm附近有着高灵敏性。使用这种双碱光阴极的PMT被广泛应用于闪烁计数的辐射测量,因为这种光谱响应特性和NaI闪烁体的发射波长很相配。顺便提一下,这种双碱光阴极也是Sommer在1963年发明的。继Sommer发明这个光阴极,后来的专业工作者们在实践中对这两种光阴极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使得它们成为了今天得到最广泛使用的PMT光阴极。
光阴极的工作原理可以用能带模型来描述,根据能带理论,新的半导体光阴极和高灵敏度双碱光阴极都被开发而出,也打开了增强光阴极灵敏度和延伸光谱响应范围的道路。
|